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2009年3月18日星期三

中國式廁所与茅所長的帽子

茅(天則研究所)所長於軾先生,小心窮人在你帽子裏撒尿拉屎

最近裝修辦公室。廁所的位置,也在討論之列。我們的辦公室是不是需要量個廁所?因為,辦公室分為兩部分,所以,是不是兩部分要分別有一間廁所。這樣方便方便。
對於中國人而言,方便,可以隨意,也可以精心。山野鄉民,公路邊,就面朝青草盡情釋放。有意思的是,從成都到上海,都有這樣的現象,而且在大街上。而且,人們在上海似乎還更加鎮定自若。
上海地鐵的流動廁所,實在不怎麼樣。
上海火車南站,新建幾年,洗手間,成了吸煙室。滾滾濃煙從洗手間蔓延而出,整個動車組候車室味道濃重。
據說,上海規劃市區在某個期限內要實現多少米內一定要找到廁所。
廁所是城市的大事情。五星級廁所遍地開花,從縣級市到上海,廁所日趨豪華。不管怎麼豪華,不管怎麼香氣撲鼻,我還是覺得香港的廁所,舒適。
地上沒有亂七八糟的腳印,很少遇到壞的水龍頭。
我曾經買過一套有趣的歷史書,什麼洗澡的歷史之類,就缺人考證廁所的演進。而且都是西方的視角。甚至看過一本《屁的歷史》,記錄人類對屁的處理。
網路搜集,某博客說是有一本《廁神:廁所的文明史》,倒是沒有看過。博主說,該書彙集了眾多有"歷史價值"的廁所、便器、茅屋,以及有"代表性"的人類排泄習慣。從中,我們既能看到遠古人類為處理自己的排泄物如何馬虎,又如何費盡周章;宗教禁欲的中世紀,人們在排便和信仰上帝的問題上如何左右為難;啟蒙時代,人的理性思想大大發展,而處理糞便的能力卻依然止步不前,為那個時代"完美的人"的形象留下了"汙點";維多利亞時代"體面而正經"的便壺映射了那個時代特有的保守的道德觀;近世人們如何處心積慮地發明抽水馬桶,各式各樣的創意設想,讓人忍俊不禁,等等。此外,該書還關注廁所亞文化---那些諱稱、別名、塗鴉。閱畢全書,一條廁所發展的長河在眼前流過,該書一開篇就宣稱,人類文明並非從文字開始,而是從第一個廁所發明開始。博主還注明:》(美)朱莉·霍蘭著,許士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
有時間一定買來研究。
百度還記錄:“上廁所也有很多種叫法,古代叫更衣,後來叫解手,現代叫方便,叫如廁,叫出恭,上洗手間。粗俗的叫大便小便,文雅的叫洗手。西方人把上廁所說成是摘花,日本男人在野外方便叫打獵。”
不過,我還是關心中國式廁所的演進。
“據《周禮》記載,我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邊道旁建有廁所。”
《說文字釋》中詮釋“廁”字時說,“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
“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將後蜀皇宮裏的器物全運回汴京,發現其中有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差點兒用來盛酒喝。”可見,中國古代上流,還是注重廁所的。
不過,中國貧民大概就沒有這樣的愜意生活了。
百度知道稱,在16至19世紀的北京,也就是明王朝和清王朝時期,商業一片繁榮的背後,是公共設施的匱乏和管理的無序。偌大一個北京城,公共廁所寥寥可數,以致有“京師無廁”的說法傳世。明代王思任在《文飯小品》中直陳時弊,將京城比喻成一個巨大的廁所。
蔣介石發起的“新生活運動”,也有對吐痰和如廁文明的內容。
不過,到今天,在各類廁所裏,都還可以看到可愛的標語:來也衝衝,去也衝衝。小便入池。等等,林林種種。
在廁所文明的進程裏,有一個故事,大概所有人都知道。據說,劉邦取天下,竟然用文人帽子撒尿。
最近,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也專門提到了廁所的事情。他為防止富人買廉租房出了一計:廉租房不弄廁所。
不知道茅於軾(天則研究所)所長先生,是出於什麼理論。但是,我認為,為文明計,既然是給人住的房子,不管是富人窮人,都還是應該有廁所的。
不然,窮人,就要向你的帽子裏撒尿拉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