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經濟學人


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小馬過江

江丙坤請辭,馬英九挽留。溫情難掩國民黨內部動盪,馬獲大印之後開始整黨。
馬英九要兼任國民黨黨魁,傳言已久。錢複出現在博鼇論壇,對話溫家寶。無論如何,江丙坤藉口養老,在種種傳言中退場。依照江丙坤務實與老辣作風,不會因為黨外黑函恐嚇而退卻。
一個細節是,江丙坤去年底接受許知遠訪問時,讚賞陳水扁8年執政,同時隱含了對馬英九的遺憾。
關於陳水扁執政,江丙坤說:“這八年民進黨在政治上的操作的確是成功的。它強調臺灣化,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強調臺灣的文化價值、語言、認同,以前問你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講臺灣的是45%,講雙方都有的45%,單單講中國的越來越少,這是一個例子。當然他有他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政治目標,也採取了教育,很多措施,這點改變了很多。20年前,我們很少用臺灣,除非是臺灣經濟。現在相反,已經習慣了這個轉變,這80年也讓他們做了很多改變,現在有些民眾已經接受了,有些正在慢慢恢復,包括國旗,以前都不強調,現在慢慢恢復正常的做法。”
關於馬英九,他說:“這是沒有話說的。也是臺灣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他有他的優點,也沒有話說。現在就是如何克服當前經濟的困難。”
“每一個領導人都有他的個性,他是念法律的,所以很多是按照法律去想,但有些是政治的,用法律去想、用法律去做,未必適合政治的需求。他很清廉、認真,也很重視按照法律做事情,有很多優點。”
江丙坤很講政治,他是強調臺灣立場的,而且他看到“現在就是如何克服當前經濟的困難”。
臺灣自我認同,對於馬英九向前走每一步,都是壓力。即便馬英九還沒有公開人事佈局,江丙坤一定感覺得到。路線不變,也需要換一個人來走。
接下來,要看馬英九是否用行政院長的提名來證明,江在馬佈局中的份量。小馬過江之後,會不會看到超越兩岸的經濟佈局?對於臺灣來說,光有海峽,顯然是不夠的。對於臺灣人來說,可能更願意看到的是,以臺灣為中心的視野。

上訪與司法獨立

——答《北京週報》問

賀衛方

賀按:日前,一位英文媒體朋友問及上訪問題,我告訴他,關於這個問題我曾接受《北京週報》訪問,訪談稿英譯可以在博嘮閣裏看到。但是他卻怎麼都找不到。我查了一下,果然沒有。於是就把英文本找出來貼了上去。馬上就有朋友問:中文在哪里可以看到?答曰博嘮閣裏有。但是翻來覆去還是查不到,經查,與英文稿一樣,這個真的沒有。可見我的記憶力是多麼不可靠,還要請大家多包涵。這裏貼上中文稿,也順便作了個別文字上的修訂,請各位指正。






問:您認為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上訪對中國社會矛盾的解決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賀衛方答:很明顯,現在對上訪的所謂重視是重視怎麼把上訪的打擊下去,而不是重視認真去對待每一個上訪。我瞭解到的情況都是各地政府對上訪都特別的緊張,派出大量的人在北京截訪。實際上這並非想通過上訪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我覺得條例和現在的實際做法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

上訪問題是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年復一年,這麼多的大規模的上訪,全國各地都有人跑到首都來,去想方設法讓他們的冤情能上達天聽,這在一個追求法治的國家裏肯定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情況,或者說在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裏,這種情況是不應該也不可能出現的。

我想,原因可能首先是我們的司法制度出了很大的問題。整個的司法體系不能有效地公正地解決社會中出現的問題。法院的這樣一種體制本來就是為了讓社會中出現的糾紛,冤情能夠及時地得到糾正。但是如果司法界受了外部的干預,就不能獨立地按照法律規範公正地判斷案件。表現司法無力感的最典型例證可能是拆遷引發的上訪問題。政府出面來進行拆遷,不給老百姓一種平等交涉的機會和可能。老百姓要訴諸司法,但是,令他們絕望的是,法院在這類案件的判決時並不能夠獨立地去判斷這個案件,而是往往做地方政府的看門狗,司法權完全融合在行政權之內。最近,最高法院出臺了一個司法解釋,說涉及到土地徵用問題引發的訴訟,法院一律不受理,那更是把老百姓最後唯一的一點希望給掐滅了。他當然還可以通過向當地的政府訴願,但如果當地政府本身就是一個事件當事人的話,那根本就是與虎謀皮。那老百姓只好往上去申告,去傾訴,使得最高層能夠知道當地這種糟糕的東西。這是一個非常無奈、迫不得已的選擇。
  
問:那您覺得上訪制度的存在是否與中國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沿革有一定的聯繫?

答:從歷史傳統以及政治文化上看,我們往往願意把一個社會治理的希望寄託在一個明君或者一個偉大領袖的身上。這種傳統根深蒂固,所以歷史的演變也證明中國傳統社會裏,老百姓非常害怕某種上下的分權,聯邦制啊,人們覺得這是不好的一種東西,因為往往都是地方官員,貪官污吏,形成了對於老百姓的一種壓榨。人們唯一的企盼就是有一個好的皇帝,來解決這個問題。

跟西方的一些國家,比如跟英國的歷史相比較的話,這種差異就非常明顯。在1066年以後的英國,在一開始的時候國王也會承擔這樣一個角色,國王被稱作是正義的源泉。老百姓有了冤情當然希望國王能親自給予解決。但是,在國王派出各種官吏到地方去解決問題,審理案件、糾紛的時候,卻會逐漸地形成一種關於司法的專業化知識。通過司法,通過一種穩定的判例法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官們逐漸使得規則得以確立,也就是在司法制度方面形成了一種嚴格的遵循先例原則,英文叫做binding force of precedent。以往的案例對後來的案例有著嚴格的約束力,使得司法的過程中不僅僅解決了個別的糾紛,而且使未來的案件有了一種法律上的依據。

任何國家的法院都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同樣的案件能得到同等的對待。同樣事實的案件,它適用的規則應該是一樣的。所以確立了一種嚴格的規則的話,那司法本身肯定是獨立的,因為它是按照自己的這套邏輯來判斷案件,解決糾紛,而不是按照外部的任何別的權力去解決問題。

傳統中國的社會治理結構跟西方的很不一樣。中國一直到清朝末年,幾千年的社會沒有一種真正意義的法院,西方式的權力分立學說在我們這裏是聞所未聞的。州縣官在司法的過程中間,他們可能更關注的是,把這個事情本身給了結了,而不是努力去形成一種嚴格的規則。沒有發展出一種良好的治理模式,以及司法獨立的傳統,幾乎也沒有專業化的,獨立的法律知識體系能夠成長起來。就導致了誰能夠向決策者施加更大的壓力,誰就能獲得一個更有利的結果的局面。惡霸可以橫行鄉里,“金陵四大家”可以在賈雨村那裏網開一面,權力與財富之間眉來眼去,小民百姓只能夢想自己能夠碰巧遇到一個清官。清官不可遇,也只好到皇居之處告狀申冤了。
  
問:那您是否認為上訪制度存在本身與中國建設法治社會的目標存在著矛盾?尤其是現在出臺了新的條例,是要加強信訪制度。

答:其實上訪好像給底層受了氣的人民保留了希望,但實際是我覺得是飲鴆止渴。我們不是去認真地去構築一個獨立的司法制度,不是去提高司法制度的正義程度,而總是在一個制度之外的方式去開一些口子。
  
前一段時間曾有報導,溫家寶總理親自為一位農民工討薪水,媒體把這件事傳為美談。可是,溫家寶縱然三頭六臂,也只能幫助個別民工討回工資。但是這個事件的副作用太大了。副作用就是老百姓都覺得如果他們也能夠找到總理,找到總書記,把自己的冤情解決了,那該多好。所以大家就都來找。這當然會培養一種對最高領導人的依賴甚至崇拜。但是制度建設就會被忽略,我們畢竟要建設一個法治國家。法治國家不是一個靠賢明君主來統治的國家。上訪制度和人治有著聯繫,而在人治的社會裏,賢明的君主也經常會演變成了一個最大的惡霸。

問:您是否認為中國在向法治社會努力的過程中,信訪制度的存在是一個解壓閥,或者是特殊時期的過渡性制度?

答:我個人覺得有一些壓力是必需要積累起來的,也就是說不要指望著經常解壓,導致的就是制度沒辦法去形成。而我們經常是把一種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能夠形成制度的壓力給一點一點的釋放掉。像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這個事件就是一個很大的冤情,那麼大家都一塊呼籲,包括法學界,我本人也參與其中,呼籲建立起一個真正的違憲審查制度,並啟動特別調查制度。用一個整體化的制度來去把憲法之下的法律、法規中違反憲法,剝奪人民權利的這種做法進行一個一攬子的解決。但是我們最後的結果是2003年6月份的時候,國務院宣佈廢除了原來的收容遣送辦法。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都是人們在歌功頌德,他們在說新一屆政府真好,他們多麼親民啊。但實際上制度創建所需要的一種壓力一下子也被釋放掉了,一個本來可以成為違憲審查制度建立的契機給錯過了。上訪就是非常典型的這類問題。上訪解決不了多少問題,大多數情況下,上訪人被規勸回去,被強制押解回去,人們送上來的材料大多數情況下又被返回到那些製造冤案的機構或是個人的手中。

問:您剛才提到了中國的司法制度存在好多問題,然後現在正在進行司法改革,您認為應該改哪些方面?

答:首先當然是司法的獨立,就是法院在判決一個案件糾紛的時候,唯一的依據就是法律規範本身,而不是人情,党的書記的意見,人大的意見等其他非法律的因素。當然要實現這樣的獨立性並不是特別容易,我想這需要在人事,財政體系上做很大的努力。

第二,法官的素質以及司法行為的中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法官素質低,這將給獨立帶來很大的問題。在司法權行使的過程中,法官在當事人雙方之間不可以由於利益在其中而表現出有所偏袒。法院必須要獨立於自己的上一級法院,上下級法院都要相互獨立的決策,真正的表現出一種中立性。中立性可以極大地避免訴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冤情,衝突。一些具體案件,很難說怎樣判決是公正的,怎樣判決是不公正的,現代社會越來越複雜,許多情況下,司法不過是一種複雜的利益平衡。有時候一個案件的解決,法官本身的中立的態度會起到很大的束縛作用,就會減少人們對法律之外的手段的訴求。這種對減少上訪非常重要。

第三個方面是如何加強對司法權的監督。能夠讓法官們在行使權力的時候感覺到他們不能夠隨便斷案,而是要嚴格依照法律來判決案件。這個監督現在在中國主要有人大的監督,檢察院的監督,媒體的監督等方面。實際上也是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監督不夠,另一方面是監督失當。前者說的是一些該揭露的問題沒有被揭露,後者說的是有時候報紙電視會取代法院成為實際的法官。還有人大也會自己來審理案件,導致立法權與司法權的混亂不清。

問:我採訪過中國的一些公益律師,他們認為中國的上訪制度是應該保留的。他們認為中國的司法體系壓力太大,法官的資源缺乏。如果上訪制度突然取消,這麼多的糾紛矛盾全壓到司法系統,中國的司法體系根本沒有那麼多的人力資源。

答: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中國的法官在辦案效率方面,僅僅相當於美國法官的十分之一。中國的法官好像看起來是天天在忙,但是由於制度的缺陷使得他們做的好多工作都是無用功。比如說中國沒有哪一級法院的判決是終極性的判決,任何判決都有可能因為上級部門領導的批示,或者由於某種壓力,就會被推翻掉,我們的司法體制是二審終審制。二審終審完了本來意味著案件的瞭解,但是沒關係,只要你上邊有人,你就可以使二審終審過的案件推倒重來。推翻以後,原來的勝訴者就變成了敗訴者,敗訴者可能想方設法去尋找更高的力量,來製造壓力再推倒重審。我們沒有司法判決的確定性的概念。我們的法院做得很多事情實際上是在不斷否定自己。

實際上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意識到絕對的公正是不可能有的,古羅馬著名的哲學家法學家西賽羅(Cicero)說過,“絕對的正義就是絕對的不正義。”關鍵在於在一些案件中間,也許會有某種程度的細小不正義,這時候如果當事人能感覺到反正是二審終審了,案件已經解決了,自己應該該幹嘛幹嘛,就像當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戈爾訴布希,戈爾敗訴了,他說我特別討厭最高法院的判決,但是我必須尊重它,因為你不可能推翻它。
  
但是中國不是這樣的,它永遠告訴你只要有能力,就有可能把對你不利的判決推翻掉。這就激勵了很多人民想方設法去改變也許只是一小點兒的不公正,一定要想方設法推翻掉整個判決。我們最荒唐的司法口號就是“實事求是,有錯必糾”。這個錯誤可能只是很小的錯誤,當然也有可能是很大的錯誤。如果很小的錯誤都想法設法去糾,哪個判決不會有問題呢?這就解釋了中國會有這麼多老百姓會去道路奔走,權門呼號,想方設法尋求最有利的結果,推翻原來的判決。推翻掉了以後原來的勝訴就又變成敗訴了,敗訴者又會去推翻。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就會在微小的不公正上投入太高的成本,付出了太多的代價。有的人家徒四壁,天天為自己的案子而奔波。可能本來他這個案子敗訴他損失500元,但是幾年上訪下來,他完全可能耗費成千上萬。而且精神成本更是巨大的,他變得愈發不能忍受這個不公,愈發怒火中燒,不推翻掉不行。

這個過程還會帶來另外的問題。原來製造一點小冤屈的人為了防止自己的決策被推翻,他們也想方設法去建立一個攻守同盟,下邊的官員們會結合在一起,阻止任何糾正錯誤的情況發生,於是又導致一旦原判被推翻,越來越多的人們會被追究責任。這樣就帶來更多的壓制、陰謀和苦難。這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個讓大家服氣的司法權威,你不知道什麼是規則,什麼是權威,最終將是民怨沸騰,一地雞毛。

2005年9月18日改畢
2009年5月5日再修訂

(此文轉自賀衛方博客)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香港和大陸的五四成績表

練乙錚,香港信报,2009年5月6日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任中研院院長的蔡元培從上海來香港,準備轉赴陪都重慶,卻因為健康問題,留了下來,至四○年三月五日,在養和醫院去世,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舉殯之日,全國哀悼,在港參加喪禮的群眾多達萬餘人。蔡氏乃民初學術界名人,一九一六年,孫中山委他任北大校長,他上任後,以「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十六字方針治校,北大遂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的主力。大半個世紀之後,若以五四提出的政治理想衡量香港社會,最突出的,無疑也是這片土地上的自由。
論思想和行為上的自由,香港媲美台灣,高於大陸。但是,這個自由,大體而言不是港人自己爭取的成果,而是九七回歸前後,英國殖民政權要體面地淡出、北京的管治力量未敢席捲之際的偶然產物。港人要爭取的,不是自由的創設,而是自由的守成。然而,守成和創設一樣不容易。那是因為長期以來領導港人對殖民專制主義作鬥爭的最重要力量即香港左派,並不是要以一般意義上的自由民主去取代殖民管治,而是要代之以另一種更嚴厲的專制。左派這種以暴易暴的爭取,只是在有了《基本法》之後才有所收斂乃至轉變,但隨着國家力量日益強大,那種源於「一國」的專制思想會否在左派當權派當中再度膨脹,還很難說,近日發生的「曹二寶事件」等,是重要訊息。自由如此,民主的進展更不容樂觀,這方面要爭取的,是創業而非守成。
回歸之前的半個世紀裏,由於左派與殖民政權達成一種「不合作的妥協」,五四的「外抗強權」口號,既無法在香港具體落實,最終亦不必由港人自己落實。過去,依附殖民政權的華人權貴,只需改變一下名義效忠,依然可享上賓之禮,保持權貴地位,故香港社會階級心理形態沒有變。與幾十年前比較,社會上最大的轉變,在於廉政,官場上碩鼠般的貪官污吏基本上消失。但是,這種「內除國賊」,雖有社會民眾壓力為其先導,也主要不是港人自己爭取得來,而是殖民政權的改良主義產物,港人在這方面的角色,亦主要是守成。但要守此成,亦殊不容易,危機可見於最近發生的「梁展文事件」。
五四講愛國,愛國之心,港人不缺,國家每有危難,港人關切,一呼萬應,義不後人;愛國不必爭取,猶畫蛇不必添足。
香港人幸運,五四要爭取的一些目標,得來並不費勁,現在談成績表,沒有多大意思,十年後再看民主建設,方可見真章。
最後看大陸。民主、科學、抗強權、除國賊,這幾個五四目標當中,大陸六十年來貫徹得最好的,無疑是抗強權。解放之初,抗美援朝,但還要向蘇聯「一面倒」;至六十年代初,因與蘇共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權,與蘇聯反目,才走上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不過,由於中共那套獨特而偏激的政治觀念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格格不入,和外國關係一直搞得相當緊張,以至需在「抗強權」方面過量投資,無端浪費大量精力,誠為美中「不足」。
其次發展得比較好的,是科學;各種民事、軍事方面的應用科學和技術,都堪稱道。但是,大陸的科學發展不平衡,社會科學方面還常常受制於一元政治意識形態,禁區依舊不少,例如至今未有完整客觀的政治科學,對重要課題如「中國共產黨」的深入客觀研究更根本不存在。(誰敢研究「黨」?)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法律(特別是憲法學、法律體制學)的研究,中宣部看管很緊。故大陸提倡的科學,主要還是硬件或物質方面的,即以自然科學、金經商管科學為主;普遍的科學精神和理性主義,還未生根。最顯著例子,就是各級領導人講話九成是家長式的發號施令,不是和受眾理性議論,而是三句不離要、要、要,要堅持、要抓緊、要牢牢地、要狠狠地……。大陸大小官員的講話態度,和昨天筆者談到馬英九〈在中華民國法學年會上的講話〉相比,反差至為巨大;馬像個學者,娓娓與聽眾解釋一些深入細緻的憲法要點,態度完全是理性的、科學的、民主的。
民主建設是大陸的薄弱環節,六十年來成績非常有限,這點筆者談過不少,不贅。一黨專政之下,權力產生嚴重腐敗,貪官當道、碩鼠滿倉、國賊滿朝,這也是人所共知的了。(經濟環節,中共近三十年來走對了路,有亮麗成績,但由於不是五四運動直接關注點,本文不論。)
大陸在六十年中共管治下,一份五四成績表難言及格。雖然,在進一步、退兩步或者進兩步、退一步的折騰中,總的來說,進步還是有。例如,民主終於是個「好東西」了;胡錦濤在十七大講話中更說:「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把「民主」等同「生命」,無論語意如何玄虛難解,說了也就是一點進步。
我們不諱言中國的事情難辦,但正因如此,單靠一個共產黨辦不來。共產黨辦不好的事,更應人人說句話、幫一把。這也是發揮五四精神罷。

經濟學人的豬流感報導


《中國週刊》


《潛伏(續)》

國共諜報戰 《潛伏》風靡大陸
中國時報 / 亓樂義/特稿 2009/04/28

《潛伏》是大陸最近紅火的連續劇,共卅集,描述抗戰結束後國共在天津發生的一場驚心動魄的諜報戰。當國民政府撤退前夕,中共一名特工被其長官(軍統局天津站站長)帶到台灣,他的妻子則在遙遠的彼岸,抱著孩子等候他的歸來。
連續劇愈到結尾愈精采。當男主角撤退前到機場,見其妻子偽裝成傭人而不能相認,生死別離的一線間,他強忍淚水踏上不歸之途;潛伏台灣後,上級為他安排一個「工作太太」,竟是曾暗戀他並由他引導投身革命的女同志。造化弄人,他無言以對。
這是一個時代悲劇,故事裡沒有結局。任何創作都有其教化用意。《潛伏》在於表現中共無名英雄的犧牲奉獻,而國民黨官員在劇中被描述成頑固貪財和鉤心鬥角,自在預料之中。不過,劇中對男主角在軍統局天津站的國民黨對手,並未刻意醜化,而將其為黨國而戰的精神刻劃得絲絲入扣,這種進入史觀的探討層次而擺脫統戰窠臼,應是該劇成功並討觀眾喜愛的原因之一。
導演說,他不打算拍續集,但大陸觀眾希望他拍,因為中共特工潛伏在台更具戲劇張力。從時代意義上看,筆者倒為這部扣人心弦的連續劇設想了後續情節。男主角潛伏台灣後,奉命情蒐台灣反攻大陸計畫中有關國民黨特務在大陸敵後的經營和布建。由於台灣接連破獲匪諜案,他和「工作太太」相依為命,從同志變成真實夫妻,但在他心靈深處,仍惦記等候他歸來的妻子。
潛伏卅八年後,隨著兩岸開放探親,男主角提前掌握先機把消息傳回北京,並為他自己設定的一項重要任務,返鄉尋找失散多年曾經也是作為他「工作太太」的前妻,同時告別他的「潛伏」生涯,兩岸關係進入新的階段。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五四打分

5月4日,新京報推出90周年紀念專輯《五四答卷》。次日,香港信報刊登練乙錚文章《台灣的五四成績表大致不錯》,從民主、科學、抗強權、除國賊四題目點評臺灣進退。文章還說,因篇幅限制,香港和大陸延後再寫。我等不及,依葫蘆畫瓢,先點大陸。
馬英九紀念五四特別提到胡適,提到“行憲”。大陸不提。胡提黨領導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理提到民主。
大陸報章紀念者眾,大多環顧左右而言他。學者無言。老者無言,幼者亦然。
民主論,大陸執政黨近期先後在喉舌報章強調,不照搬西方政體,黨指揮軍隊。外交部昨還擊奧巴馬關於新聞自由之指責。西方起勁,不知大陸民眾是否還有民主良知與追求。
科學論,官辦教育一統天下,教程陳腐,學生就業艱難。今年610萬大學生嗷嗷待業。竟然有青年跪地求職。困難學生家庭巨額債務,如何清算。浙江碧湖中學女生被誘賣淫案,警鐘刺痛。大學堂,學者抄襲烏煙瘴氣。科學進步,為軍力服務眾多,為民服務幾何?
抗強權論,海岸劍拔弩張,經濟決策受列國掣肘。流覽網路憤青新聞跟帖,就知道民族氣焰之壯觀。民族氣焰壯觀,說明他們胸中是窩囊氣,無處發洩。自信多,民族氣焰滅。
除國賊論,練乙錚說臺灣當除陳水扁這類大賊,肅清吏治。大陸年年有大貪,肅而不絕。王益案查得如此艱難,說明阻力之大。也說明,賊之大,賊之多。好笑的是,浙江紀委書記落馬,這不是賊喊做賊麼?如何是好?

附一:台灣的五四成績表大致不錯
練乙錚,香港信报,2009年5月5日

五四運動發生九十年之後,評比一下成績,相信很有意思。現今中國天下三分,大陸、台灣之外,還有特區政府;筆者就每一地區在民主、科學、抗強權、除國賊這幾個五四運動主要目的作一簡單檢討,其餘不論。
先說台灣。昨日中研院舉辦紀念五四學術活動,馬英九致辭表示,他是胡適的仰慕者,這和他當選總統之後強調台灣要注重行憲,有很深刻的關係。胡適是近代中國最堅定的憲政主義者之一,一生不只寫過很多文章談憲法,還發表過不少對國民黨獨裁的尖銳批判。例如,國民黨在大陸推行「訓政」期間,胡適曾直言指摘:「上帝可以否認,而孫中山不許批評;禮拜可以不做,總理遺囑不可不讀;在思想言論自由這一點上,我們不能不說國民政府代表的國民黨是反動的。」○註 胡適溫文爾雅,但對違憲者的批評,真是火力十足。馬英九行憲相當執着,他上任之初,便注意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對「雙首長制」之下的總統權限及與行政院長之間的分工的有關規定(前者制訂施政方向,後者具體化並執行)。大眾不理解,輿論指他龜縮得像個「宅男」;對此,馬英九在去年底在中華民國憲法學年會上的長篇論憲政實踐的講話裏,有詳細解釋。馬英九管治功夫火候未足,但行憲有誠意卻毫無疑問。昨天,五位綠派大學生因集會反對台灣政府承認大陸學歷資格,被警方粗暴對待,馬英九立即公開要求警方執法時要注意對表達不同政見者的寬容。同一問題,他在上述憲法學年會上談過:「台北市的集會遊行不會因某種形式或某一黨派而不准;時間、地點、方式可以討論,但內容是不用討論的。過去我在台北擔任市長期間,二十四小時都能集會遊行,操作到要在市政府樓下反馬的都准。」政制民主化之後,台灣能否演化為一個成熟穩定的民主、自由、開放社會,行憲是關鍵。「德先生」在台灣落戶安居的事,筆者認為,目前可以打滿意分,但要繼續長期觀察。
「賽先生」在台灣的近況又如何?台灣人的科學精神令人滿意嗎?這是比較難具體判斷的問題。科學推廣得好不好,很大程度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讓我們拿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作為標尺。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大專院校授學士及以上學位的,有一百七十二所,其中一百五十三所設研究院;中學畢業生升大專的錄取率已達百分之一百,高等教育基本上普及化。科學教育在台灣生根,而且能夠支援相當高級的科技產業,據此而言,「賽先生」在台灣的日子看來不錯。
台灣現在沒有什麼「強權」要抗,美、日等國對台有相當大影響,但絕不構成生存威脅(反而是有助社會安定、人民生存);近年,由於和大陸關係解凍,來自對岸的軍事壓力也告減輕。扯遠點說,二次大戰之後,一般國家只要與人為善、不好高鶩遠對着大國蓄意挑釁,國家安全就沒有很大威脅;印度、印尼、巴西、甚至巴基斯坦、孟加拉這些人口大國、弱國、窮國,幾十年來也未受外強侵略。過去,一些國家如日本、古巴、北越、北韓、伊拉克等,受外國強權武力對待,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授人以柄,終於引狼入室。台灣一早選擇與西方打好政經關係,十分明智,現在又與大陸和解,故五十多年來無兵燹之災,社會穩定,人民可以安和樂利,而經濟能夠成功發展、起飛,道路實在是走對了。
台灣做得最差勁的一項,大概是「內除國賊」。島內統獨意識對立嚴重,但不同派別都強調「台灣優先」,根本沒有什麼「賣國賊」,綠營不時指控藍營「賣台」,是意識形態之事,並不是藍營中有人暗地裏要出賣台灣人的利益;是的話,馬英九上不了台。故「內除國賊」的「賊」,最好理解為貪官污吏,像陳水扁那樣的碩鼠式人物。這種人物,台灣愈挖愈多,不僅總統府裏有,最近發現連軍隊高層裏也多的是。權力愈集中、透明度愈低的政府機構裏,「國賊」便愈猖獗,這本是一般規律,反映有關的社會政治體制還未能有效阻遏貪腐行為。在這方面,台灣能否改善,要多久才能徹底改善,都有待觀察,不容樂觀。
五四運動提出四項最重要的爭取目標,台灣說得上合格的有三項,不合格的一項。九十年來,成績集中在最後三十年取得,總的來說令人感到希望。胡適等當年運動先鋒,若於九泉之下有知,想亦必有同感。篇幅關係,香港和大陸的討論得延後。

註:見〈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收錄在《胡適精品集》卷十,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一九九八。

附二:五四鎮壓密電

北京國民外交協會為青島問題定五七召開國民大會電(1919年5月3日)
  分送各省商會、省議會、教育會、商會、暨各團體、各報館,上海、漢口商會、各報館、各團體共鑒:巴黎和會,關於山東問題,消息極緊。查日本所藉口之民國四年五月廿一日(款)之約,系以威力脅迫。又民國七年九月關係膠濟鐵路之換文,順濟、高徐鐵路之草約,並非正式訂定。我國民決不認為有效。本會定於本月七日之廿一款簽字之國恥紀念日,在北京中央公園開國民大會,正式宣言並要求政府訓令專使堅持,如不能爭回國權,寧送(退)出和會,不得簽字。望各地方、各團體同日開會,以示舉國一致,並希鑒示。北京國民外交協會。江。印。
  (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駐雲南特派員公署檔案)

教育部嚴禁學生遊行集會咨(1919年5月5日)
  咨第八五七號
  教育部為咨行事:昨日午後一時,突有本京公私立專門以上學校十三處,學生約二千人,齊集天安門外,對於青島外交問題,開會演說。繼複遊行街市,麇聚趙家樓曹宅地方,紛擾滋事,實屬狂熱過度。當經本部嚴切通行直轄各校及私立專門以上各學校訓令內開:查學生在校修業期間,一切行為言論,自當束身法則之中,不得軼出規範以外,乃本日午後一時,因外交問題,本京各校學生聚集一二千人遊行開會,竟至釀成事端,殊堪驚駭。本部為維持秩序,嚴整學風起見,用特切實通令各校,對於學生,當嚴盡管理之責。其有不遵約束者,應即立予開除,不得姑寬,以敦士習而重校規,仰即遵照。等因在案。相應咨行貴部,請煩查照,一體令行部轄各校可也。此咨
  內務總長
  教育總長傅增湘
  中華民國八年五月五日
  (北洋政府內務部檔案)

江蘇教育廳奉令防範學生舉行五七紀念會密函(1919年5月6日)
  密啟者:奉教育部支密電開:本日京師學界有以專門以上各學校學生名義,于五月七日舉行紀念會,抗議青島外交問題情事,務望通飭各校,妥為防範,不得聚眾滋事,是為至要,特此電達等因。奉此。除電複教育部,並分函各校外,合亟函達,務希妥為防範,是為至要。專此。順頌台綏。
  江蘇教育廳啟五月六日
  (國立中央大學檔案)

大總統鎮壓北京學生愛國運動令(1919年5月6日)
  大總統令:本月四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糾眾集會,縱火傷人一案。方事之始,曾傳令京師員警廳,調派警隊,妥為防護。乃未能即時制止,以致釀成縱火傷人情事。迨經員警總監吳炳湘親往指揮,始行逮捕解散。該總監事前調度失宜,殊屬疏誤。所派出之員警人員,防範無方,有負職守。著即由該總監查取職名,呈候懲戒。首都重地,中外具瞻,秩序安寧,至關重要。該總監職責所在,務當督率所屬,切實防弭,以保公安。倘再有借名糾眾,擾亂秩序,不服彈壓者,著即依法逮捕懲辦,勿稍疏弛。此令。
  國務總理內務總長錢能訓
  中華民國八年五月六日
  (北洋政府公報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第一一六九號)

吳炳湘關於逮捕五四搗毀曹宅學生致王懷慶密電(1919年5月7日)
  王幫辦鑒:統密。四日,北京大學等十數學校學生二、三千人,因青島問題,在天安門前集合,擬赴各使館爭議。經派員警極力解說勸阻,旋有代表數人,赴美使館。繼赴曹潤田總長宅,其時已先飭區隊防護,卒以人眾,擁入曹宅搗毀器具,複縱火焚燒房屋十餘間。章仲和公使適由曹宅出門,致被毆傷。炳湘馳往彈壓,當場捕獲三十餘人,一面護送曹總長出宅,章公使人醫院。並將其餘學生立時解散。被捕之學生,現已移送法庭。本日各校均照常上課。仍嚴飭所屬,加意防範,地方秩序尚無他虞。恐遠道傳聞失實,特電奉達。吳炳湘。陽。
  (北洋政府京師員警廳檔案)

陝西南路的早晨

獨臂男人
從馬勒別墅孤獨的牆走來
抱著她的女兒

《波士頓環球報》面臨倒閉

路透紐約5月3日電(記者Robert MacMillan ) 儘管最後時限已過一小時,但紐約時報公司和《波士頓環球報》工會雙方仍未作出任何表態。紐約時報公司(NYT.N: 行情)曾向《波士頓環球報》施壓,稱如果後者拒絕做出讓步,降低成本,將在數周內關閉報社。
紐約時報公司稱,將于週一向美國政府提交書面通知,即如果《波士頓環球報》工會拒絕做出數百萬計美元的降低成本讓步,公司將關閉報社。
紐約時報向報社下達最後通牒的時限為北京時間4日正午12:00,報社下屬的四大工會將找到高達2,000萬美元的降低成本方案。
紐約時報稱,他們將按照《勞動者調整與再培訓通知法案》(Workers Readjustment and Retraining Notification,WARN)的要求,在關閉一家企業前提前60天做出通知。這是紐約時報公司目前為止施加的最大壓力。
如果雙方未能談妥,美國最大的報業之一——《波士頓環球報》可能面臨倒閉。
《波士頓環球報》曾是美國頂尖日報之一,但近年來廣告收入下滑嚴重,報社不得不開始削減開支。

2009年5月3日星期日

可怕的北大

東方早報今天大篇幅紀念五四。評論版專題紀念,LOGO使用的是“新青年”。
胡錦濤5月3日到中國農業大學紀念五四。胡“強調”,當代青年對五四運動最好的紀念、對五四先驅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讓偉大的五四精神在振興中華新的實踐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
溫家寶同日到清華大學。溫家寶說,明天是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科學、民主、愛國應該是我們紀念五四,牢牢記住並且應該發揚的精神和傳統。他對大家說,每一個青年的前途離不開國家的前途。沒有國家的前途就沒有青年的前途。我們國家是大有希望的,是有光明前途的。我們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將會給每個青年創造用武之地。此外,國家的前途也離不開青年的前途。一個國家的希望就寄託在青年的身上,寄託在你們身上。沒有青年的犧牲和奮鬥精神,沒有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這個民族和國家也是沒有希望的。這兩點是互相聯繫的,歸根到底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
他們沒有到北京大學。這也許正說明,北京大學光芒還未曾散去。北京大學的歷史,是如此堅硬,可靠。
5月4日,新華社簡要發稿:
“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大會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党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大會上講話。
“會上,青年學生代表、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張度,青年職工代表、上海航天局第804研究所高級技師苗儉,青年農民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白音他拉鎮滿都拉呼嘎查黨支部書記席寶力皋,青年知識份子代表、‘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先後發言。”
此文在新浪沒有顯示任何跟貼。
新浪透露,為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日前在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京大學特別舉辦“五四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近百名學者齊聚燕園,探討五四精神以及新文化運動。在會議期間,北大教授錢理群、中山大學教授林崗、天津師範大學副教授鮑國華等接受新浪訪談,暢談他們對五四精神的看法。
“既要堅持五四又要超越五四的話,我們今天就要追求科學、民主、自由、人道、平等。如果丟掉了自由和平等會產生很多很多問題的,所謂堅持五四超越五四,就是要呼籲這種五四精神。”錢理群先生說。
感謝新浪,提供了錢理群先生訪談。
紀念五四,就不能環顧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