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網路流亡者

這是一部史詩。網路流亡者的史詩。昨日,因為天涯博客新帖又被迅速刪除,轉到“外國伺服器”。後來被告知,這個“外國伺服器”已經好多年。於是開始打理鏈結。許多人博客都搬過家了。搬過無數次家。戴晴先生帖子基本無法發佈,於是通過郵件傳遞文章。網路成為暗流。等我整理到冉雲飛先生博客地址時,已經無法找到了。他在今年年初曾經被封殺,搬遷後地址也無法打開。王怡也不見了。於是,我們會發現這個網路暗流被被僵硬的石頭阻塞。為什麼,這些人,就變成了被放逐者。他們被驅逐出網路,就像被驅逐出境或者被迫離境的國人。不知道,在歷史上第一位被放逐者是誰?不知道第一位放逐這些人的是誰?為什麼,流亡?有暴政,就有異見,就有放逐。中華帝國,構築的宏偉長城,曾經是位防禦強敵,到今天,成了國人自己的高牆。拘押,和流放。有形,成為無形。明報新聞網無法打開了。不久前,這張香港報紙報導了山西大員調整,迅速被澄清。意識形態之戰的部署,堂而皇之,刊登在報章之上。中國人,何時才可以結束流亡的歷史?伍拾年?三拾年?貳拾年?不,越快越好。

海角七號:遺孤和遺情

馬英九對大陸民眾喊話,終於把海角七號的爭論引向最高潮。阿蒙同學早前興致勃勃拿了碟片來,說要認真學習,供後來討論。於是聽命在家看過。媽媽再愛我一次,還是中學,學校組織看的。那時,小鎮還無高速路。如今,路已穿越許多年。每每回家,路過母校,望著小鎮,公共汽車高速路上飛奔,不過數分鐘,中間小山橫阻,巴不得多看幾眼。小鎮那個電影院早已經沒有了。新修樓宇蕩平木樓一片。班主任也老了,她女兒都已經在鎮上當教師。不知嫁否?那天看完電影,男生以不流淚為勇敢,女生還在哭泣,訓斥男生玩笑。我流淚過。  同樣,在看海角七號,眼睛濕潤。對於海角七號,一方面源于阿蒙推薦,一方面,更是對楊德昌的致敬。導演當過楊德昌副手,所以我問阿蒙,是否有楊德昌印記。阿蒙答:有的。臺灣之幸,在於,有人在思考臺灣是什麼臺灣,臺灣人是什麼人。在每個時代,都在思考。一個開放報禁這麼多年、直選領導人這麼多年的臺灣,發言之後,總要在國際社會引發爭議,甚至風暴。關於日本,國民黨抗日歷史近年才不斷公開。影視更是因書寫國共抗戰史,獲大好收益。此時,海角七號播放,通過盜版形式進入大陸。我想,導演並非要拍片給大陸人看。那是臺灣人對臺灣人的絮語,臺灣人對臺灣的的溝通。陳雲林看完,讚歎臺灣海美。沒有對電影點評,其實已經表明了態度。不管是否作為官方謹慎,都折射政府對海峽那邊的茫然。馬英九喊話時說,目前主要進行經濟溝通,政治沒有規劃。兩岸輪回,隔閡不是用金融備忘錄就可以化解的。臺灣專欄作家直接罵大陸人看不懂海角七號,嘲諷入骨。近日去廈門,夜宿鼓浪嶼,和許多旅客一樣。看到鼓浪嶼宣傳廣告,其中一條:勾起兩岸同胞統一祖國的情思。我倒沒有看到多少這種情絲,只想知道那島上面,到底怎樣。媽媽再愛我一次以來,居然這麼多年沒臺灣電影登陸,可想海峽那邊覺得這是多麼可笑?他們如何看待這邊。海角七號通過電子,已經傳播到大陸全部都是。到今天,還在思量是否開禁。我自己覺得非常非常好笑。  想想清涼寺鐘聲,講述日本遺孤故事。海角七號書寫日本男子與臺灣女子的戀情。單是那些情書,都讓人感動。反問得好:戰爭與他們愛情何干?大陸可以拍遺孤,臺灣也可以拍遺情。到今天,臺灣人還用傳統來呐喊。電影竭力呈現自己的生活,是不一樣的生活。他們活的很真實,很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愛情。那個愛情,不因為歷史而改變,不因為衝突而改變。愛,是生活靈魂。大陸人會問:我們還有什麼來捍衛我們的生活?我們還有什麼來捍衛我們的自尊?生活和自尊,都不需要別人來捍衛。永遠不需要。再想想於丹的風暴以及閻崇年被摑。我們的骨子裏真有扼殺傳統的基因?可是,對岸怎麼就沒有?又想到李安在金馬獎上的講話。他說,臺灣要為自由奮鬥。是的。臺灣是在為自由奮鬥。他們可以突破恩怨,讓新一代的愛情來延續那段被割斷的姻緣。他們也可以把陳水扁關進大牢。那個郵包,從幾十年前來,有硝煙味道。可是也沒有硝煙味道。大陸人也不能永遠活在硝煙和口號的日子裏。鼓浪嶼是個天堂,而不是口號佔領的地方。兩岸的郵包在哪里?誰來傳遞?網路麼?盜版麼?兩岸打不開這個郵包,就沒有愛情,就只有硝煙。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危機,媒體與自由

——全球經濟危機中的中國各方角色

沒有見到政府這樣無助過。西方正在向中國求助,寄望中國扮演更重要角色,換句話說,要中國這些年掙的資本和影響力,來拉扯世界一把。而中國,正陷於自身全面問題爆發的風暴中。明年是60周年和20周年紀念。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正在凸顯。有人說,“國內外敵對分子”正在積極活動。於是,新一輪整肅開始了。中國大陸媒體精英,以一種奇怪的心態,面對這場危機。他們希望一些東西倒掉,而一些東西屹立。前者,源於對這些東西的仇視,而後一種,源於民族主義的情懷。我們站在世界的視野中,通過審視各方角色,來看看媒體與媒體人所追逐的自由。

政府
日前,美國經濟學家斷定,美國衰退,從去年12月就已經開始。實際上,直到今年晚些時候,美國官方才承認衰退開始。此前一直不能確認是否是經濟衰退。實際上,政府掌握著全面的經濟情報。但是,他們沒有及時作出判斷。布希政府還希望將危機遏制在局部。同樣,歐洲政府則希望美國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中國方面,從學界到官方,都信心十足地判斷,次貸危機對中國有影響,但是不會對中國造成太大衝擊。今年下半年,社科院學者王逸舟撰寫文章,提醒中國要冷靜對待世界變化。之後,前財政部長項懷誠在一次演講中警告中國要做好更壞打算。項懷誠作為財政部長,經歷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他有切身感受。中央政府在危機惡化中,開始不斷調整口徑,終於認可危機衝擊中國實體經濟,GDP下調。政治局成員分兵考察地方,與其說是考察,還不如說是打氣,甚至是 要地方立軍令狀。中國經濟政策從降溫,陡然轉變為保證經濟增長。香港媒體曾經報導說,宏觀調控政策早已經引發地方抵觸,有些地方陽奉陰違。到今天,突然的政策變化,讓地方無所適從。4萬億投資計畫,不過是打包計畫而已,但是在地方引發了更多打包計畫。地方媒體紛紛報導地方工程上馬,實際上,許多是老項目而已。目前,中央隔三岔五的有新政策推出,不過,可以感到,沒有節奏,沒有邏輯,沒有戰略思維。到近日,人民幣突然發貶值。這一切,都來自於執政理念中的“穩定”。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早有計劃要隆重紀念的。到今天,也沒有看到任何搞規格官方活動。如果沒有危機,相信會是另外一番場景。30年改革開放成果,被危機吞掉幾何?這是執政的資本。一直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準的快速提高,都是被廣泛稱頌的,日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中。如果經濟成果被吞噬,同時,人民對經濟之外的訴求增多,穩定的格局就會大大改變。這就是2009年,政府面臨的核心壓力。

資本家
政府到底是在救誰?民眾認為,是在救資本家。在美國,汽車三巨頭以破產為威脅,要求政府提出利於自己的政策。此前,歐洲爆發了遊行,認為政府正在幫富有的資本家輸送更多資本。政府用的納稅人的錢,憑什麼給資本家?而就在美國政府焦頭爛額救助巨頭的同時,傳出有公司钜款開會。實際上,資本家也是納稅人。資本家出於本能,維護自己的最大權益,就像其他納稅人一樣。中國地方政府出資收購地產的新聞,引發了大論戰。房地產問題處於危機問題的關鍵位置。房地產商不願意降價,因為他們拿了昂貴的地皮。而地皮的钜款,現在掌握在地方財政,而且這些項目還會給地方政府提供巨額的稅收,以及GDP貢獻。因此,房地產成為宏觀調控政策中的堅硬部分。中國的超級富豪,一方面在資本市場掘金,另外一個途徑,就是房地產。這是個沒有風險的市場。加入沒有次貸危機的惡化,中國的房價將會一路攀升,任何調控措施,都會是無效的。中國富豪越來越多。一些隱蔽的富豪,經不住資本誘惑,半透明上市。每個地方一定要有自己的錢包。地方支持資本家坐大。但是,一定要有人為中國的經濟負責,為中國資本市場負責。這個關鍵的人,不會是官員,一定會是有原罪的資本家。中國記得俄羅斯的歷史。資本家總有一天,要威脅到國有資本。那時,蜜月就結束了。無論資本家多麼強大,他們主導不了中國經濟。救市措施證明,要救的不是民營企業。這裏援引一段天則研究所某次雙周論壇上的言論。“政策規定國企上繳10%的利潤,這是將掠奪國有資產制度化、被法律化,中國要被壟斷利益集團劫持,劫持的名義是國有,這很可怕。”“差不多到了臨界點了,因為很明顯的如果繼續按照投資驅動型,按照剛才我們講的思路,由政府掌握絕大多數的資源和收入的話,經濟必然是投資驅動型,這時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在次貸危機的影響下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延伸了以後趨勢會更強,如果那時中國繼續保持投資靠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那就到了危機的臨界點。當然是現在到了臨界點還是明年到了臨界點,這誰都不知道。在完全到了臨界點之前,即使是某種形式的私有化的改革都可能會用幾年的時間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到那個時候臨界點真的就是感覺到了,到那個時候再談這個問題可能有點晚,所以中國再用公有制調配資源發展工業產能,過去的意義是非常大,但以後的作用是不是還像原來那樣,我是不看好的。”民營企業,在一個生死關頭,與權力結合,或者死亡。

知識份子
最近,關於時評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論戰。我想這最終也是探討的知識份子角色和如何扮演角色的問題。回望危機以來,經濟學家的集體表現,他們對經濟危機大勢有準確判斷的少之又少,只有體制外經濟學家大膽說出了真相。其中不得不提《奇跡的黃昏》作者袁劍,或許是因為他在新華社的經歷,他在該書中揭開了中國經濟浮華後面的危機。這本書最終在香港出版。他們卻只是少數,絕少數。可以看到,吳敬璉這一輩經濟學家,正在失去他們在民眾中的威望。他們在引入西方經濟學觀念的同時,也受到了質疑。他們為市場呼喊,反而變成了漢奸、西方利益代言人。而厲以甯、茅於軾等人,均受到不同程度攻擊。這不能單方面歸咎於民眾的意氣用事。他們喪失了對經濟的瞭望和導航能力,沉陷於技術分析。吳敬璉近日在香港探討改革開放30周年,不知是否因為大公報刪節緣故,總之,沒有看到他對經濟提出什麼真知灼見,多半還是老生常談。而中青年的經濟學家,他們還沒有進入官方的體系,於是,多半與資本家有著不同程度的關係。指望他們為經濟護航,是不可能的。沒有獨立的聲音。能指望發表中肯意見的,經濟學界,有陳志武,也只是異數。真正經濟學家缺席,加上一個經濟管理經驗缺乏的班子,就成了中國經濟現狀。我不知道,經濟學家以外的知識份子有沒有行動起來,法學界有沒有做好準備?國際關係學界,有沒有研究中國的角色問題?這場危機,已經不是部分人的事情。如果說,有一點民族情懷的話,那麼,知識份子就應該前所未有的思考起來。大時代,孕育大時代的精神和思考。

媒體
打開大陸報章,以及電視臺、廣播電臺,除了部署的經濟打氣報導之外,少有重磅報導。財經雜誌的作為,是讓人遺憾的。一份標榜政經的雜誌,沒有系統地解構這場危機,沒有分析中國現狀,沒有思考危機後的民生問題。麻木。南方週末也沒有,實際上,經濟報導,並不會給南方週末帶來多大風險。我是說,如果,南方週末是因為南方報業地震報導之後又所改變的話。同樣是南方報系的21世紀經濟報導,也沒有足夠的重視。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等,也沒有全球視野下的解讀和觀察。西方媒體對危機的報導顯然有力許多。經濟學人,時代雜誌,多期封面報導。FT篇幅更是大的驚人。中國經濟危機難道比他們要弱麼?到現在,也沒有媒體對中國經濟進行全方位剖析,更別提試圖提出出路問題。政經媒體,對中國新聞人來說,依然是個夢想,依然還是個遺憾。2009年,或許還有一些機會。

自由
賀衛方沒能獲准到浙江大學。一種力量,通過大學,在控制中國思想。陳丹青在一次訪談中,說到對未來沒有希望。他認為,憤青當道的年代,中國沒有希望。福山在新聞週刊撰寫文章,標題就叫作“美國公司的倒掉”。大意是,美國一直宣導的民主和自由,將在危機中倒掉。他呼籲美國製造新的產品,來維護美國的地位。奧巴馬說,他要打造美國在海外領導的新黎明。不過,他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自由貿易正在受到挑戰。儘管華盛頓金融峰會沒有取得實質進展,列國沒有改變美國主導地位,但是,這是戰爭的開始。他們正在一步步擺脫美國控制。普京在電視問答中,暗示他可能在2012年重新當選總統。俄羅斯的政局正在按照他和梅德維傑夫勾畫的路線前進。在中國方面,沒有明確政治突破的可能。三聯生活週刊做過“清朝立憲百年”封面報導。倒是彰顯了這份刊物一直的人文和思想抱負。也是一種隱喻。一百年,並沒有徹底改變中國。經濟危機之中,會誕生一個什麼樣的中國?FT中文網刊登暗指,黃光裕兄弟案件的處理,粗暴而沒有程式。如果處理資本家,正在考驗中國法制。計程車司機停運、喝茶,看起來還在蔓延。可以預測,明年更多失業人員會討薪水。被資本劫持的地方政府,會對中央決策有更大制肘。
鄭永年在接受採訪中提到了他的部分改革方案,當然主要是他所研究的中央與地方關係:
1.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內設立專門的“地方事務委員會”, 由各省、市、自治區人大代表團直接選舉一或兩名本地的全國人大代表而組成,負 責研究、協調和審議人大議事中有關地方的各類事務,包括財政等等。這個委員會 的職責可能會和現有的一些專門委員會的職責重迭,但是這是可以允許的,而且是 有助於決策的周密和慎重的。可以規定,凡是有關地方的事情,在其他專門委員會 研究決定之後,要送地方事務委員會最後審核。
2. 選擇上海、廣東、山東、海南或其他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省份,著手進行有關當地“地方基本法”的研究並試點立法。從長遠來說,省級地方政府應該有權制定地方基本法,以作為當地法律的根本依據。
3. 在推進分稅制改革的同時,考慮在大約相當於專區駐地一級的城市設立 “中央政府辦事處”,執行國稅稅收等中央政府特有的職責。
4. 考量過去十五年的“權力下放”政策,把目前沿海地區所享有的特殊政策一視同仁地推廣到全國各地區。
5. 借鑒西方國家早期開發的經驗,在中西部地區實行多種優惠政策(包括稅率、投資、財政、社會福利等方面),吸引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往中西部流動。
6. 允許外國與中國的地方(主要是省一級和重要城市)政府相互設立經濟代表機構。
7. 撤銷所有地方黨政領導人的軍隊兼職和軍隊領導人的地方兼職。這不僅有助於在最近的將來在中央失去強勢政治領袖的情況下減弱地方割據的可能,而且完 全符合軍隊和政治分離這一基本的現代政治原則,從而為中國政治結構在地方層次 的進一步現代化分化創造一個很好的開端。在今後堅持這一原則,則對中國政治的 長治久安是會有長遠意義的。
8. 切斷軍隊與各種經營贏利性機構的聯繫,把原來屬於軍隊的這類機構實行 “軍轉民”,即從軍隊經營轉為民營。另一方面,則增加中央政府撥給軍隊的財政預算。
9. 重新考量全國行政區劃。基本的原則應當是:(1)把目前的省級行政區劃 劃小,設想全國的一級行政區規劃目標數量為六十個左右;(2)把縣級行政區劃也 相應劃小。當然,這是一件重大的、成本高昂的事情。所以,必須事先有充份的研 究和設計,而在行動過程中則必須逐步地、零碎地進行。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緩 慢完成。唯其時間長,越發要從現在就有總體的設計和考慮。
10. 進行縣級直接選舉的試點。為此,要重新考慮縣級權力機構的設置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