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上海話和什麼什麼幫

一次聚會。我是唯一的非上海人。在3個小時裏,80%的交談是通過上海話進行的。我很茫然。實際上,我一進場就告訴了所有人,我來自四川,不會說上海話。他們只有在單獨和我說話的時候,才會照顧我的語言背景。
假如是在重慶或者四川的話,情況是相反的。如果一桌子巴蜀人中間,有一個北方人,他們會很客氣的用椒鹽普通話跟這位客人交談。我們生怕對方聽不懂。儘管四川話屬於北方語系,是一種好懂的方言。
四川話也是有趣的方言。四川話的小品出現在CCTV春節聯歡晚會,重慶電視臺拍攝的《山城棒棒軍》、四川電視臺的《傻兒市長》、《傻兒軍長》,到後來李保田改造了四川話而成的《抓壯丁》,都廣受歡迎。
但是,上海方言劇,卻是很難有全國觀眾的。這個方言,太難懂。
假如說,地方經濟優勢有利於推廣這種方言,那麼,為什麼粵語流行過,我想除了港臺電視劇以及歌曲還有其他更舍深刻力量。
上海方言,每天就這樣橫行在這個“國際大都市”。我在想,如果一桌子聚會人中間是西方人或者日本人,他們是不是敢不說英語?我想他們一定不好意思的檢討,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英語說的不好。上海之外是鄉下,那是指的中國領土而言。
這回,新民晚報社區版“上海話風暴”,背景是,中國經濟衰退。上海的經濟指標已經掉到中國尾巴上了,時刻等待中央聲音。而遠處的廣東,汪洋正在釋放強音,他敢於提出與國務院不同的意見。鄧小平南巡時,說上海開放滯後要怪他,我看不怪他。
地方經濟振興,不是畫個圈就可以的。
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年代,如果上海還固執外向,不看國內,不弄清楚在全國經濟棋局中的地位,我看上海又要落後了。
遠處的天津都在打算盤了。薄熙來在重慶也沒閑著。
據說,解除社區版編輯的命令與遺老某有關。此前,某作詩勉勵上海廣大幹部群眾:“忽忽光陰二十年,幾多甘苦創新天。浦江兩岸生巨變,今日同心更向前。”
此地難怪總有什麼斧頭幫,青幫,什麼什麼幫。